媽媽立遺囑房子給女兒 寫幸福留言遭對方拒收
心理咨詢專家:
兩代人缺乏有效溝通
中華遺囑庫心理咨詢師宋柳瑩參與了陳阿姨母女溝通的全過程。她告訴記者,整個溝通過程她們團隊數(shù)次與陳阿姨和鄭小娟進行電話溝通還多次前往陳阿姨所在的養(yǎng)老院。她感到這對母女都很為對方著想,但都缺乏正確的溝通方式。
“ 比如說女兒雖然很關(guān)心媽媽,但卻不愿意當面跟媽媽說。而陳阿姨呢,她認為通過房產(chǎn)和金錢的給予就是對女兒最大的愛,但刀子嘴豆腐心的她也不愿意在女兒面前說句軟話。后來當我們跟她說了女兒的所做作為后,她也承認女兒很辛苦對她很好,但這些話她們母女不愿意當面互相說。” 中華遺囑庫廣東第一登記中心主任王紅表示,在中華遺囑庫經(jīng)常會碰到類似陳阿姨母女這樣的情況,因為缺乏有效溝通而導致家庭的不睦。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專家邵然表示,陳阿姨和女兒之間的問題一方面是溝通存在很大問題,另一方面這對母女可能存在 “ 愛無能 ”,也就是缺乏表達愛的能力。
陳阿姨認為愛女兒的方式就是給房子,而鄭小娟作為女兒認為愛媽媽的方式就是幫著開藥以及安排生活。但現(xiàn)實的物質(zhì)是不能滿足人們對情感的渴望,她們都希望對方理解自己,都希望對方換位思考體諒自己,但誰都沒有從自己開始。
這也從另一角度看到家庭教養(yǎng)方式 “ 女承母業(yè) ”,女兒成了另一個自己的母親,她們都在傳承自己不喜歡的那種表達愛的方式,只是都沒有覺察到,在心理學中這叫強迫性重復。
“ 愛的前提是尊重和理解,在學會愛之前先學會尊重和理解,可能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真心希望有類似問題的家庭好好從這個故事中反省。” 邵然說。
其實,媽媽的愛是那么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