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平臺消費陷阱 銷售套路令單身男女難以招架(4)
相關標準尚需明確
行業(yè)規(guī)范亟待建立
不過即便如此,在采訪中,對于相親平臺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婚戀網站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不過也有人說身邊人真的通過它們“終成眷屬”。
在一些從業(yè)人員看來,婚戀網站的畸形發(fā)展始于用戶對互聯(lián)網“天降餡餅”的理解。早期很多婚戀公司將“互聯(lián)網就意味著免費”的思維帶給了客戶,因而會員付費制并不太符合國人的消費習慣。既然會員不愿繳費,那就強制他們主動上繳,這是中國婚戀網站獨有的付費怪圈現(xiàn)象。
在《法制日報》記者的調查中,但凡希望推進自己的相親進程,就幾乎都要和錢扯上關系,但最后效果也并不理想。比如,有的相親平臺充錢后可以查看打招呼的內容,但有的卻一直沒有等到對方回音。
“這就讓我懷疑對方根本就是系統(tǒng)上的‘僵尸人’。”曾浩(化名)在北京打拼多年,還沒來得及立業(yè),便已過了而立之年。為了解決“燃眉之急”,他曾先后注冊了多家相親平臺,“后來實在沒辦法,為提高效率,聯(lián)系了所謂的專屬紅娘電話,價格過萬,最高的甚至有八九萬元的”。
相比會員服務費以及增值服務費,婚戀網站更依賴于線下活動費和廣告板塊。
對此,曾浩也深有體會。比如相親平臺線下門店組織的一場相親會,號稱可以“為他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但實際上非但沒有見到紅娘口中的“白雪公主”,就連參加相親會的人數(shù)也格外慘淡。然而,紅娘不僅絕口不提理想的相親對象,在相親會開始不久后,甚至將他帶到了旁邊的小辦公室,說服他購買線下會員服務。
對于這樣的情況,一位不愿具名的業(yè)內人士坦言,這樣的現(xiàn)象其實并不奇怪,婚戀網站的線下實體店魚龍混雜,服務質量不敢恭維。因為婚戀網站為了盡可能地蠶食線下市場,并不會完全采用直營模式,還會采取加盟模式。
采訪中,有關專家認為,婚戀交友平臺不論線上線下,其核心主要是信息真實和風險提示。平臺一定要對核心信息進行核驗,這是最基本的規(guī)則。此外,風險提示要深入到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提示敏感詞。
據了解,我國個別省市出臺了政府規(guī)章對婚介市場進行規(guī)范調整,但都未設置開設婚戀網站的合理標準,從業(yè)人員資格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許多無證經營的婚戀網站,騙取征婚者會費后就“玩消失”“冷處理”。此外,不少婚戀平臺也開始出臺自律標準和規(guī)范,并利用大數(shù)據進行個人信息審核認證,有婚戀平臺推出“實人認證”。
對于相親平臺中的消費陷阱,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侯國躍認為,公平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相親機構在格式條款中設置的不對等、不公平條款應屬無效。相親機構在當事人沒有看到合同具體條款、未被告知服務具體內容和價格的情況下,就要求在iPad上簽名,已涉嫌違法。當事人有權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退還費用。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基礎信息的真實是互聯(lián)網信息真實的基礎,這不僅包括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的需要登記的身份證信息,還包括人與注冊信息的對應關系。
“婚戀需要雙方的某些深度信息,可以通過協(xié)議方式交給平臺。”朱巍說,隱私權在婚戀面前可以被限制,特別是雙方當事人都同意的基礎上,但不能是所有人都可查看,應該是在監(jiān)管之下,小范圍、點對點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