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位云上數字人 愿付出一切意識永存換與家人對話
“數字人類”將越來越逼真“數字人類”卡普蘭的原理,和Dadbot基本一致,不過弗拉霍斯希望構建出更復雜、更人性化的虛擬數字模型,以便人們與逝去親人的虛擬形象進行更真實的互動。“數字人類”誕生的前提,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遺產”無比豐富的時代——電腦、手機和社交媒體中,存在著海量的照片、視頻和語言文字的記錄,正是借由這些豐富的數據,以及越來越成熟的算法,人工智能才得以完美復刻人類的面貌、表情、動作、聲音甚至習慣性的動作和語言。
隨著機器人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預見,終有一天,我們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無限逼真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牛津互聯(lián)網研究的調查數據顯示,未來30年中,將有近30億人死亡,其中大多數人會在網絡世界中產生大量的數字遺產,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遺物一樣,這些遺產都是人們借以憑吊懷念的精神寄托物,一批科技公司正試圖將此作為創(chuàng)造虛擬“數字人類”的素材,并做出新的嘗試。
美國硅谷一家名為Eternime的公司,自2014年就開始計劃將“全球數十億人的記憶、想法、創(chuàng)作和故事”轉變成他們的數字化身,并永久地“活”下去,目前已經吸引了超過44000人注冊參加。專家們指出,如果科技能夠成功地創(chuàng)造出高情商的“數字人類”,那它可能會永遠改變人類應對失去親人創(chuàng)傷的方式。
失去親人為什么這么痛苦各種文化中都有緬懷逝去親人的方式,但在特定時間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紀念之外,失去至親帶來的刺痛卻無規(guī)律可循,隨時隨地都會襲來。1977年10月25日,法國著名學者羅蘭·巴特的母親因病辭世。母親的故去,使羅蘭·巴特陷入了極度悲痛之中。母親逝去的翌日,他就開始寫《哀痛日記》,歷時近兩年。
短小而沉痛的話語,記錄下了他的哀痛經歷、伴隨著哀痛而起的對母親的思念,以及他對于哀痛這種情感的思考和認識。作為一名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本以為“內心化的哀痛,不大有符號”,后來卻又發(fā)現(xiàn),這種哀痛“也是可以描寫的”,因為“它借助于突然出現(xiàn)在我大腦中的(眷愛)詞語襲上身來”。而這些有關眷愛的詞語,又往往來自腦海深處那些生動而鮮明的景象和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