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煙花美哭了 煙花樹孔雀煙花創(chuàng)意滿滿
10月1日晚,煙花樹相關技術負責人徐建民接受了紅星新聞的專訪,講述了更多煙花樹設計和生產過程中的故事。
新創(chuàng)意
會旋轉能展開的煙花樹雀翎是核心
紅星新聞:今年的焰火表演的創(chuàng)意和以往相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徐建民:今年最重要的核心創(chuàng)意就是三維動態(tài)裝置,這是專門為
70周年聯(lián)歡活動
所設計的,它的載體是7棵煙花樹。跟以往的不同之處在于,煙花樹帶來的畫面是生動,可以彼此互動起來的是更有靈性的。
這7棵煙花樹的在表演的時候,其畫面可以組成一些含義,比如有一個畫面叫“美好家園”,它呈現(xiàn)的元素是兒童手工畫下的一些圖案,包括小彩虹、小飛機和小氣球等,還能看到有小孩子在奔跑。
又比如還有一個畫面看起來像孔雀,所以有人會誤把它叫做“孔雀開屏”,但其實這個畫面的學名叫“欣欣向榮”,象征著勃勃生機。
為了實現(xiàn)這種感覺,在煙花創(chuàng)意上,我們讓除了代表孔雀頭的第一顆棵樹以外的每棵樹,都通過不同的動作來實現(xiàn),而每棵樹有2至3個動作。除了雀頭以外的六棵樹,每棵樹上都有兩個或三個叫做雀翎的裝置,它代表孔雀的羽毛,能夠呈現(xiàn)一種比較核心的旋轉動作。
每一個雀翎都有一個對應的寓意,比如有的對應“綠色出行”,有的對應“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的對應“冬奧會”。孔雀的美學主要在于其五彩斑斕,所以雀翎也是我們動態(tài)裝置的核心,所有動作的精華都在這個地方。
紅星新聞:煙花樹的創(chuàng)意是如何設計的?從圖紙到落地用了多久?
徐建民:煙花樹的整個創(chuàng)意是蔡國強老師設計的,而把創(chuàng)意變成實物是我們的工作。蔡老師最開始在圖紙上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但是真正要實施的時候,還是會碰到很多工程基礎上和煙花制作上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