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 > 生活百科

諾獎得主別樣財路 外國諾獎得主中國來吸金

2019-10-23 11:29:25來源:四海網綜合

  王元豐認為,“知識經濟”或者說“思想經濟”的火熱反映出中國人想與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進行交流的強烈愿望。他們的到來能讓更多民眾接觸到這些本以為是遙不可及的人物,有機會聆聽他們的思想故事。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諾獎得主來中國參加活動確實給國內學者和相關機構帶來了新思維、新理念。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一些活動已經有些變味。

  這背后催生了一個產業(yè)鏈。以201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挪威人愛德華·莫索爾為例,有媒體經梳理后發(fā)現,他今年來華的頻率幾乎達到每月一次。在中國,莫索爾被高校聘為講座教授,被學術機構授予名譽頭銜,設立工作站,被企業(yè)聘為科學顧問。再比如,近3年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美國人蘭迪·謝克曼在華設立的工作站有至少10家。與他合作的機構包括大學、民營醫(yī)院、投資公司、化妝品公司等。一些諾獎得主不僅參加學術論壇,也出席房地產活動。

  有媒體披露說,諾獎得主在華參加一場活動的報酬可達到上百萬。然而,不少活動與科學無關,他們的演講也時常被聽眾吐槽干貨不多,在華的一些合作項目甚至脫離了其本來的專業(yè)特長。

  身兼數職、開設多個工作站、四處參加活動,這些外國諾獎得主能為中國帶來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嗎?中國人是在繳“智商稅”嗎?王元豐認為,我們應該對諾獎得主少一點過度與盲目崇拜,多一些務實理性的態(tài)度。諾獎得主在其研究領域取得杰出成就,并不代表他們是能在各領域通吃的“全才”。

  張頤武則表示,對于諾獎得主刮起的“思想經濟”旋風不必以過于苛刻的眼光看待。對國內邀請方而言,出場費不僅代表對這些大咖的認可,也代表中國的知識與思想市場存在巨大需求,比其他國家開出的價格高一些無可厚非。外國諾獎得主頻繁到中國訪問與交流,也說明他們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成就、學術科研成果和公共交流氛圍越來越認可。“現在,對于這股風潮有質疑的聲音,恰恰說明中國公眾正在以更加客觀理性的視角看待此事。從長遠來看,諾獎得主在中國的活動及其得到的報酬將趨于正規(guī)。”張頤武說。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wjianyu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