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別樣財路 外國諾獎得主中國來吸金
2019-10-23 11:29:25來源:四海網綜合
在德國“出場費”一般5萬歐元起
“沒有消失的‘諾貝爾效應’。”德國《焦點》周刊近日刊文稱,已經走過近120年歲月的諾貝爾獎,獎金不再是其最大的焦點。今年,諾獎得主可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60萬元),如果與其他人共同獲獎,那么獎金還要平分。顯然,這筆錢對許多獲獎者而言不再意味著“巨大財富”。然而,諾貝爾獎帶來的效應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獲獎意味著打開了一個“寶藏”。
德國克萊斯塔爾公關公司主管漢斯曼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概括說,所謂“寶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推動職業(yè)前景,比如文學獎得主的書籍幾乎都會成為暢銷書;二是獲得各種名譽職位,比如榮譽教授、協(xié)會理事等,此類職位工作量少,但收入往往不菲;三是參加主題演講、學術交流等活動,諾獎得主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演講一般最低價是5萬歐元,要價10萬也是常事;四是與企業(yè)進行實質合作,比如出售專利、技術等,或成為公司合伙人,在這方面主要獲益的是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獲得者。
據《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德國大型企業(yè)和各類機構也喜歡邀請諾獎得主出席活動。一家汽車集團新聞官對記者表示,諾獎得主都站在某一領域的“金字塔頂端”,他們不僅在學術上出類拔萃,而且德高望重。他們既能帶來名人效應,又能幫助提高企業(yè)聲譽。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wjianyu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