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魔死去,人生痛苦依然

時間:2011-09-17 16:17:56   投稿:lykp   在線投稿:投稿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7部8集10年告終,此時此刻,緬懷歲月悼念成長總是最傷感也最容易的事情。從七零后到九零后,從童心未泯或本來就是童子之身開始,直至油米柴鹽的麻瓜生活或體味成人世界況味的初次長成,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們甚至那個被萬眾麻瓜深愛的伏地魔,確實裹挾了全世界人們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的雨季、十九歲的最后一天……簡言之,一系列與青春有關(guān)的日子。于是,有人發(fā)詩感懷,“小時候,離愁是一個阿瓦達(dá)索命咒,哈利在這頭,詹姆和莉莉在那頭;長大后,離愁是一簾黑色的帷幕,哈利在外頭,小天狼星在里頭;后來啊,離愁是一方白色的墳?zāi)梗谕忸^,鄧布利多在里頭;而現(xiàn)在,離愁是一盆銀白色的記憶,哈利在外頭,西弗勒斯在里頭。”

  即便你確信自己不是麻瓜,也注定很難擁有哈利那般顛沛流離的成長史,父母雙亡與寄人籬下、萬千寵愛與萬般威脅、魁地奇杯與獨挑大梁。雖然故事中那可怕的伏地魔,其實早已化身成若干狀態(tài)圍繞在我們身邊,毒疫苗、三聚氰胺、校園暴力、強(qiáng)制拆遷、路橋坍塌、樓房著火、路上藥家鑫、高鐵動車……與愁云密布下霍格沃茨魔法學(xué)校的莘莘學(xué)子們一樣,我們能夠幸運的長大成人,實在不容易。列車從九又四分之三車站駛出,之后的人生軌跡就像小魔法師們嘗到的第一顆軟糖那樣,不同的味道將你引入不同的生命,黑夜也就在咀嚼中漸次融化開來,吞噬著短暫青春那些最美好的炫目瞬間。

  無需羅琳的忠實讀者,只要系列電影從沒落下的普通觀眾,對整個系列呈現(xiàn)風(fēng)格的發(fā)展變化都在清楚不過,以奇幻趣味的特效場景引人入勝,再以逃亡片式的驚心動魄牽動情緒,接著陸續(xù)讓主角擁有以每個俗世麻瓜一般的成長經(jīng)歷來得到認(rèn)同,并在傳統(tǒng)的正邪兩立矛盾中爆發(fā)精彩敘事,最后滿足受眾安全的奉獻(xiàn)邪不壓正的happy ending,順便一道為一起走過的日子發(fā)出無盡噓唏。

  確實,無論小說還是電影,哈利·波特系列都嚴(yán)格尊崇著最嚴(yán)格的平行蒙太奇戲劇架構(gòu),哈利與伏地魔兩條線索,既是驚險片里兩部高速追逐的汽車,又是棋盤上對決的兩個高手,而且為滿足劇情懸念,總讓反方先走一招,以達(dá)至力挽狂瀾的翻盤高潮。因此,每一部哈利·波特總伴隨著斗敗格格巫的結(jié)局暫告段落,即便不是鐵桿粉絲,辨不清其中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依然不大影響單獨一部抽出后的故事可理解,很簡單,總是哈利在少年的某個時間又遇上了各種麻煩,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劇情電影的最基本功能。

  不過,到了最后的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上),或許是片方想多撈一筆,又或許是這批生活了十年的演員們依依不舍,就干脆搞成上下兩部。平行蒙太奇就被粗暴的一分為二,幾乎沒有任何過癮的交叉剪輯,就讓反面伏地魔在上部開頭出現(xiàn)一會兒后,就全篇敘述哈利·波特的逃亡與尋覓,直至上部末尾,才頗為莫名的重又跳出挖了鄧布利多老墳的伏地魔。陰差陽錯的,哈利三人組本該乏味的逃亡之旅卻成了不少文藝片粉絲熱愛的公路片風(fēng)格,徹底游離于整套故事之外,像一次精彩的走神,伴隨著Nice Cave低沉憂郁的《O’ children》吟唱,無意的制造了一場還算不賴的間離效果,情緒的而非戲劇性的重拾觀者的青春傷懷。當(dāng)然,到了結(jié)局的結(jié)局,死亡圣器的下部,一切又歸為較為緊湊的經(jīng)典好萊塢式平行剪輯,《魔戒》般的攻守也最終在青春澎湃的高峰,伴隨一切讀者和觀眾,難舍的告別了成長記憶。

  記得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嬌小的馬蒂爾德問萊昂:“人生是不是一直這樣痛苦?還是只是童年?”如今10年的游戲終于通關(guān),故事里的大boss伏地魔終于掛了,可現(xiàn)實中的人們依然得面對衣食住行等一切不讓人安心的痛苦。

  “一向如此”,殺手萊昂冷冷答道。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