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距離、青春與孤獨

時間:2013-07-02   投稿:miswang   在線投稿:投稿

 又回到大連,那個下著雨的清晨,第一次這么清晰地注視這座城市。

勝利廣場周圍的高樓縈繞著鏤空的云霧,只有這時,城市才顯得那么親近。

想起這么一句話:“距離產(chǎn)生美”。

 

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孤獨與沉思》、《1984》、《我之舞》和《田原詩選》。

兩本詩歌,一本小說,一本散文。

普呂多姆,奧威爾,史鐵生,田原。

 

普呂多姆說:“我寧愿要別人高貴的不幸,而不要他們的無憂無慮。”

這個老頭是首屆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法蘭西詩人。

 

奧威爾還在進(jìn)行著自己的政治寓言。

在《1984》中,溫斯頓說:“一種文明不可能建立于恐懼、仇恨和殘忍上,因為這不會持久。”

是的,從來就沒有烏托邦。

當(dāng)我們拋棄《1984》,也只能走向《美麗新世界》,而已,而已。

 

史鐵生是第一位感動我的作家,他的地壇,他的合歡樹,也是我記憶的一部分。

那年讀《秋天的懷念》,整整一個下午,難以平息。

他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走的,第二天是我的二十一周歲生日,那天收到心愛的姑娘的祝福,卻在電腦的屏幕上看著他的病逝新聞發(fā)呆。

 

只要圍著圖書館的書架轉(zhuǎn)一圈,傻子都能得出這樣的真理:這個時代不屬于詩歌。

所有的詩歌加起來,還抵不上金庸和瓊瑤。

還是拿了本《田原詩選》,記得之前借過一次,感覺還不錯。

他說:“風(fēng)永遠(yuǎn)都是嶄新的,風(fēng)一生只追求自由。”

所以我把博客名改了,不再有風(fēng)的痕跡。

 

過了二十歲,便發(fā)現(xiàn)自己老的很快,每一年的心境都不同,是我們變化太慢,還是這世界走得太急。

長大是一種毒藥,為別人,我們迷失了自己。

 

這個畢業(yè)季,我終于成了主角。

為畢業(yè)論文而忙碌,其余時間便進(jìn)行著大學(xué)本科生涯最后的荒廢。

我不喜歡用“沉淪”這個詞,也許多年以后,我會用它來形容這段時光。

因為,許多東西,只有失去后,才會懂得珍惜。

譬如時光,又如青春。

 

最近上Q比較頻繁,估計幾個月的在線時長能抵上過去三年的總和。

一直很奇怪,為什么我的Q齡只有三年。

喜歡跟小姑娘聊天,不調(diào)情,只談?wù)勅松、談(wù)勆睢?/p>

跟記憶中的那個女孩聊了一陣,她是第一個追我的女孩,很欣慰,她還沒嫁人。

一直很看不起自己,很多時候總是那么邪惡。

 

在家待了一陣,本來要五月中旬才回學(xué)校,但還是提前來了。

家里不能久待,受不了老媽的嘮叨,雖然知道那是一種幸福,但還是受不了。

于是,發(fā)現(xiàn)自己還年輕,還沒有長大,因為這是年輕人的詬病,目無長輩,不忠不孝。

每次回家,都會有幾分歲月的感傷,四位祖輩健在,卻日漸蒼老,老媽的身體也不是太好,于是不得不嘆息歲月的無情。

外公外婆的爭吵又升級了不少,這一次我是唯一的調(diào)解人,爸媽和舅舅的話外婆已經(jīng)聽不進(jìn)去了。

還是在遠(yuǎn)方的靜夜里祈禱,愿我心愛的親人們永遠(yuǎn)健康幸福。

 

史鐵生《我之舞》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小字: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喜歡靜靜的感覺,只有在靜的時候,一個人才成為他自己。

史鐵生的文字很靜,我也喜歡寫靜的文字,靜是一種狀態(tài)。

習(xí)慣了享受孤獨。

為了每一個未知的明天,習(xí)慣了靜靜冥想,弗朗羅說:為了每一個明天,今天我們要走的更遠(yuǎn)更長。

一個孤獨的人,在一個孤獨的世界,撞上一個孤獨的時代。

 

好了。

期待每一個美好而富于挑戰(zhàn)的明天。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
上一篇:靜靜地流淌
下一篇:一點小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