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杜富國時代楷模:失去了雙手但我還有雙腿

2019-05-24 10:30:50來源:網(wǎng)易新聞

  明知是危險,總是搶在前

  “艾巖怎么樣……傷得重嗎?”重癥監(jiān)護室內,剛剛醒來的杜富國雙手已截肢、雙眼被摘除,卻仍惦記戰(zhàn)友的安危。

  杜富國和艾巖是同年兵,也是雷場上的生死搭檔。艾巖來到掃雷隊后,一直是杜富國手把手地教他排雷。每次有險情,杜富國都讓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獨自上前處置。

  “如果不是富國主動上前排雷,如果不是他下意識一擋,致殘或丟掉性命的就是我。”回憶那天的,艾巖眼眶濕潤,“富國總是讓我退后,就是不想讓我冒險。”

  艾巖還記得第一次進雷場的忐忑。那是2016年12月,艾巖分到杜富國帶的小組,杜富國讓他踩著自己的腳印進雷場。作業(yè)時,艾巖探到一枚防步兵地雷,既興奮又害怕。“讓我來,離我遠點!”杜富國給艾巖作實地排雷演示,讓艾巖至今難忘。

  在馬嘿雷場,杜富國曾經排除1枚臉盆大小的59式反坦克地雷。顧名思義,反坦克地雷是反坦克的。大山密林,人都很難上來,為什么會埋反坦克地雷?杜富國知道這顆雷的危險怪異,把同組作業(yè)的班長許猛甩一邊:“班長,讓我來!”排除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大家伙”的頂端凹陷,這是一枚精心布設的詭計雷!

  已經轉業(yè)的掃雷四隊原隊長龍泉,聽到杜富國負傷的消息很難過,“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是杜富國排雷技術好、心理素質好,“怎么會是他?”。不意外,是因為杜富國排雷時總是“讓我來”,經歷的風險比別人高。

  至今,龍泉還記得隊里發(fā)展第一批黨員時,杜富國匯報入黨愿望說的話:“隊長,我入了黨,就有資格帶頭干了。”回想這番話,這位老黨員很感慨:“我們究竟為什么入黨?富國的話很簡單,卻值得每一名黨員對照思考。”

  明知是苦活,總是爭著干

  話少、靦腆,卻有一副熱心腸,這是鄉(xiāng)親們印象中的杜富國。

  說起受傷的大侄子,姑姑杜靜忍不住流淚:“富國在幾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時候什么活都搶著干,是一個男子漢。” 童年時代,杜富國的父母在外務工,他背著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農活,從小擔起家庭重任,他的堅韌、懂事,鄉(xiāng)鄰們人見人夸。

  到了部隊,杜富國把這種熱心帶到軍營。他利用休息時間,為隊里修水電、修門窗、修設備,成為出色的“三小工”;雷場上,他把自己的干糧,分給飯量大的戰(zhàn)友,分給山里的困難群眾;戰(zhàn)友有困難,他時常拿出300元、500元乃至上萬元支援。

  在駐地,他常常為鄉(xiāng)親鋪路坑、搬物資、修水電。他說:“活總要有人干,我多干一點,大伙就好一些。”二班戰(zhàn)士詹程說,富國總是閑不住,忙不完,也從不嫌麻煩。

  在雷場,杜富國干的活也總是最多,背的裝備總是最沉。隊長李華健說,“‘杜富國’這三個字,是對講機里呼叫頻率最高的。他總是忙不完,大家都叫他‘雷場小馬達’。”

  馬嘿雷場山高坡陡、荊棘密布,來回有6公里山路,掃雷兵得背著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個彈藥箱27.5公斤重,每次杜富國都要爭著扛兩箱,有時候還后面背兩箱,前面再抱一箱。他的肩膀被背帶勒出一道道血印,腳底也磨出了血泡。戰(zhàn)友心疼他:“少扛點,時間長了,鐵打的身體也吃不消。”杜富國笑道:“沒得事,我身體好。”

  2018年9月2日,駐地猛硐鄉(xiāng)發(fā)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災害,掃雷隊凌晨出動救災?吹绞畮酌麑W生被困在二樓,杜富國第一個攀上一輛沖翻的皮卡車,借勢爬上二樓陽臺,將學生逐個抱下,遞給戰(zhàn)友。

  在敬老院,暴漲的河流將19名老人困在對岸。杜富國又是第一個拉著繩子,跳進河中蹚路。而后,和戰(zhàn)友站在河中組成人墻,將老人逐個背回。從河里出來,杜富國的腿上、膝上,被洪水中的木頭雜物撞得淤青,卻很開心:“這是當兵的本分。”

  自知沒天資,所以那么拼

  在戰(zhàn)友們印象中,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國并不聰明,甚至有些笨拙。

  第一次專業(yè)理論考試,他考了32分,全隊墊底。很多漢字不會寫,他用拼音替代,考卷上拼音連著拼音,戰(zhàn)友調侃他是用“英語”答題。一個知識點反復背幾遍,他仍然記不牢,熄燈后只好搬個小板凳,在走廊燈下學到深夜。

  “不做就不做,做了就做好。”杜富國知道雖然并無天資,卻有自己的“做事哲學”。他只憑著一種執(zhí)著,努力將本事學好練好。成績從32分到70分,再到90分,甚至有時候考滿分。掃雷四隊教導員凌應文說,將杜富國的分數(shù)按時間軸連成線,就是一個士兵的成長曲線圖。

  成績單會說話,書本也會說話。杜富國的父親杜俊清楚地記得,他來部隊探望時,看到兒子的幾本掃雷教材被翻得卷了邊,里面滿是紅、藍、黑圈圈點點的痕跡,開玩笑說:“你讀書的時候要有這么用功,早考上大學了。”

  杜富國對父親說:“這個不一樣,我讀書成績不好,也就考不上大學。掃雷要學不好,就沒資格去雷場,真有事的時候命都保不住。”臨戰(zhàn)訓練中,為練強探雷針手感,杜富國每天練上萬針,像繡花一樣將草皮翻了個遍,胳膊酸得抬不起。

  “優(yōu)秀的戰(zhàn)士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在不斷學習、不斷改造、不斷創(chuàng)新以及實踐中,通過總結提高才能形成。”杜富國的學習筆記本寫著這么一句話。事實上,從入伍那天開始,這句話就貫穿了杜富國的軍旅。

  武藝練不精,不是合格兵,這是杜富國恪守的“信條”。入伍8年,杜富國被5個單位爭先選調,先后從事4個專業(yè),他始終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每一個角色轉換都認真對待,多次獲嘉獎,曾被表彰為“優(yōu)秀士兵”“優(yōu)秀士官”。

  失去雙手雙眼的杜富國,將面對另一種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標:“雖然沒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傷,但我還有嘴。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名播音員,把掃雷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了解掃雷戰(zhàn)士。”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