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傳統(tǒng)中過年要備的年貨有哪些?老北京包含濃厚年味的年貨清單
馬上就要春節(jié)了,這些年很多的人都在吐槽春節(jié)越來越?jīng)]年味兒了。越來越?jīng)]年味兒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很多東西都提不起興趣,感受不到驚喜了;一方面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老的東西在慢慢變得不流行以至于走上了消亡。每年過你前家家戶戶都要備年貨,備年貨也是蘊含著濃厚年味兒的一項習俗,本篇文章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老北京傳統(tǒng)中的的年貨都有哪些,這些年貨包含著很多老北京的年味兒,一起來看看吧。
芝麻秸、年畫已基本消失
年貨的范圍很廣,既有食品,又有百貨、玩具及其它與過年有關(guān)的物品�,F(xiàn)今物質(zhì)豐富,想買什么有什么,許多人也不會去計較“應(yīng)時當令”了。但在百十年前的老北京,人們是十分重視年貨的。
清人《春明采風志》對當時老北京的年貨有所記述,稱:“凡年終應(yīng)用之物,入臘漸次街市設(shè)攤結(jié)棚,謂之躥年。如臘八日前菱角、米、棗、栗攤。次則年糕、饅首、干果、葉煙、面筋、干粉、香干、菜干、蔥干、蒜瓣、綠盆、糙碗、平鋪、木枝、芝麻秸、門神、掛錢、字畫、對聯(lián);又有綾絹、佛花、鞭炮、衛(wèi)畫、蜜供、元宵、魚蝦、野牲各類,皆棚也。琉璃、鐵絲、油彩、轉(zhuǎn)沙、碰絲、走馬,皆燈名。風箏、鍵毛、口琴、紙牌、拈圓棋、升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壺廬、玻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謂之忙年。”
在《京都風俗志》中,對年貨及年貨攤的記載也很詳細,它主要記述臘月十五之后,京城街面上的場景:“十五日以后,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桌幾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lián)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畫幅者;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買麻秸、柏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雞魚,凡食用之物,置辦一新,以備過年。”在《春明歲時瑣記》中也有類似記載,大同小異,都勾畫出年前的景象。
從這些記述中,可以看出昔日年貨市場的繁榮熱鬧,當年的那些年貨,如吃的喝的用的,有些一直沿用至今,但有些祭神敬祖的用品永遠消逝了,如佛龕、五供、神像、佛花等。昔日過年有踩歲之俗,芝麻秸銷量不小,現(xiàn)今此俗已無,賣芝麻秸的自然沒了。有些與封建迷信有關(guān)的年貨消失,不足為憾,但有些有文化色彩的年貨見不到了是令人哀嘆的,如賣年畫的。做為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有年前掛或貼年畫的習俗,年畫與戲曲一樣都有補充人們文化、歷史常識的作用,寓教于樂,現(xiàn)今年畫這一畫種在城市里徹底消失,令人惋惜。
在老北京,年前的畫棚是較有年味兒的風景。在《北平歲時征》中,就有“畫棚:畫出楊柳青,屬天津,印板設(shè)色,俗呼衛(wèi)抹子,早年戲劇外,叢畫中多有趣者,如《雪園圖》、《圍景》、《漁家樂》、《桃花園》、《鄉(xiāng)村景》、《慶樂豐年》、《他騎駿馬我騎驢》之類皆是也。”
我國的年畫有蘇州桃花塢、四川綿陽、山東濰坊、天津楊柳青幾大流派,年畫的內(nèi)容以戲曲小說及吉祥富貴為主,其中以百子圖、胖娃娃最受人們青睞。不過,因提倡計劃生育,在相當長的日子里見不到這種題材的年畫了。年畫不但是年貨中的重要組成,也可以增加人們的文化自信,真希望它能重歸我們身邊。
老北京賣年貨,除節(jié)前街上設(shè)攤搭棚,郊區(qū)的集市及城內(nèi)外的大小廟會的年貨攤也十分活躍。近人鄧云鄉(xiāng)、林海音、唐魯孫諸人在回憶老北京的文章中,都曾提及年貨、年貨攤,讀來讓人神往。前些天,筆者接受海外一家華文報紙記者采訪,這位女記者對北京糖葫蘆興趣盎然,不過她以為糖葫蘆是北京人過年時才有機會吃的時令食品,可能是受了“吃一串糖葫蘆像過年”歌詞的影響。糖葫蘆是冬令食品,如今幾乎四季都有賣的,而年貨中的大糖葫蘆則見不到了,也就是唯有廠甸春節(jié)廟會上才賣的那種。這種糖葫蘆有一米多長,用山里紅(紅果)串成,用的不是白糖,也不是冰糖,而是麥芽稀糖,不是沾的而是刷上的。為點綴春節(jié)氣氛,上首還插有紙質(zhì)彩旗。北京沙塵多,這種糖葫蘆會沾上許多塵土,故解放后不久就無人制做無人銷售了。昔日人們生活困苦,吃的東西少,這種糖葫蘆很受小孩和婦女歡迎,從衛(wèi)生而言,缺少這檔年貨不見得是壞事。
年貨往往是時代的產(chǎn)物,既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經(jīng)濟的反映,是民俗與商業(yè)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在經(jīng)濟發(fā)達、物產(chǎn)豐富、商品齊全的今天,大家不再注重年貨,但年貨背后的歷史、民俗和文化傳統(tǒng)還是應(yīng)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