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植樹節(jié):為什么植樹是公民義務 公民又該如何履行這項義務

2021-03-12 13:38:51來源:四海網綜合

  義務植樹成為靚麗風景

ֲ��1.jpeg

  2009年,北京新婚夫婦在朝陽區(qū)參加共植“綠色家園愛之林'”為主題的義務植樹活動

  此后40年,人人動手,年年植樹,成了中華大地的一道風景。

  在首都北京,每年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被規(guī)定為“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每到那天,數不清的政府機關、工礦企業(yè)、學校醫(yī)院都會組織起來,扛著鐵锨水桶種樹去!

  種樹,也不容易。就拿北京市平原和山區(qū)交接處的“前山臉”地帶來說,土層薄、裸石多,草木難以成活,是綠化造林的“硬骨頭”。為此,北京探索爆破造林技術。

  爆破造林,就是用爆破技術把堅石打碎,運客土上山,再栽植林木。用這種方式,西起房山張坊,東至平谷金海湖綿延230公里的前山臉地區(qū),如今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高質量生態(tài)景觀。

  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年來,首都北京已有超過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植樹2.1億株。片片綠云環(huán)繞京城,“沙塵暴”已成為遙遠的回憶。

  公民去哪兒能植樹盡責?

  義務植樹是一份歷史擔當。走過40年歲月,需要種樹、適合種樹的地方基本已披上了綠裝,剩下的多是邊角地或者偏僻的深山區(qū),并不適合普通人跋山涉水趕過去。

  新形勢下,公民如何履行義務、植樹盡責?

  自2017年起,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啟動實施了北京“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體系建設。四年來,已建成各級基地共25處。義務植樹也不再僅限于種樹,而是共8類37種,包括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yǎng)、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和其他形式。

  全民義務植樹網也開通了“網絡參與”通道,通過網絡捐款開展國土綠化、植樹造林相關項目。以20元折算1株樹的計算標準,只要捐資60元以上,就相當于履行了當年的植樹義務。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