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 核污水排放是否會構成海洋污染
風險未明
相對于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更大的威脅來自海洋生物。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被海洋生物吸收,然后隨著這些生物被捕撈上岸,最終回到人類的餐桌上。
日本學者指出,福島周邊的海洋不僅是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漁場,也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一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會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yè)、人類健康、生態(tài)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這一問題絕不僅僅是日本國內的問題,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安全的國際問題。
但這一影響具體會有多大,目前還沒有答案。污水中含量最大的氚對活細胞損害很小,但氚的同位素氫是生命細胞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種元素,很容易被生物體吸收并參于其各種新陳代謝過程,其影響也不容小覷。
凈化過程中沒能完全清除的銫137、鍶90、碘129等其他放射性元素帶來的風險更大。其中碘129的半衰期為1570萬年,可引起甲狀腺癌。
另據綠色和平組織的一份報告,污水中含有的碳14半衰期達到5370年,會融入所有生物物質,可能改變人類DNA。但東電表示,處理水中碳14的濃度約為每升2至220貝克勒爾,在每天喝2升這種水的情況下每年的攝入量也只有0.001至0.11毫西弗,不會帶來健康風險。
核自由未來基金會的專家哈姆(Harold Hamm)卻認為,放射性物質濃度低并不代表沒有風險,1貝克勒爾放射性物質就足以破壞一個人體細胞,最終使其轉化成癌細胞。
在1990年代以前,歐洲國家曾將大量核廢料被傾倒入海,使附近海域輻射水平明顯提高,造成了嚴重的海洋污染。歐洲議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荷蘭海牙核燃料處理廠和英國塞拉菲爾德核工廠周邊地區(qū)癌癥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平均水平,而這兩個工廠都曾將核廢料傾倒入海。
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證據指明癌癥發(fā)病率與核廢料傾倒存在直接關聯,但1993年《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71個成員國投票贊成全面禁止在海上傾倒核廢料,而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廢水并不在禁止排放之列。
可以確定的是,來自福島的核污水一經排放就會迅速擴散。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份報告指出,從福島入海的放射性物質首先會順著日本暖流向東北方向移動,隨后通過北太平洋環(huán)流被傳輸很遠的距離,并在海水中被高度稀釋。時至今日,福島附近海域的放射性物質含量仍比政府規(guī)定限值100貝克勒爾高出數百萬倍,遠至美國西海岸也能發(fā)現微量放射性物質,但濃度遠低于世衛(wèi)組織設定的有害水平。
除了排放入海,日本政府的另一個選擇是將污水儲存在地下。但這一做法除了成本高昂外,還面臨再一次地震造成泄漏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