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wǎng) > 知識大全

洋務運動為什么會失敗?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2019-01-20 11:50:02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QQ��ͼ20190120115352.jpg

  1運動派別

  洋務派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愛新覺羅·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化、輪船、火車、機器、槍炮、報刊、學校等,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chǎn)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為了解決軍用工業(yè)的原料、資金、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yè)和運輸業(yè),達到求富,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頑固派

  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師、工部尚書、大學士倭仁和宋晉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內(nèi)地的官員。以倭仁為代表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quán)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御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為守舊派“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于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斗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gòu)。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quán)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nèi)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tǒng)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并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1洋務運動指導思想

  洋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guān)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個字“中體西用”,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系,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制夷”、“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guān)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shù)之學,以衛(wèi)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于“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wangn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nèi)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