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激光建模是怎么回事?圣母院激光建模具體情況
另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數據顯示圣母院內部的柱子排列不是完全對齊的。這可能表明,工人們可能并未將圣母院所在地原有的建筑全部拆除,而是和后來的建筑融合到了一起。飛拱,通常被認為是后期增加到建筑中的,可能一開始就修好了以平衡拱形的效果(這種結構往往會往外傾斜)。飛拱提供了一個外部支撐,將墻壁向內推,從而平衡拱形的效果。因此,巴黎圣母院的墻壁自建成以來幾乎沒有移動過,這也證明了建筑中所達到的精妙平衡。
塔隆所采用的掃描技術可以為任何給定的建筑建構極其精確且“豐富”的3D模型。雖然目前關于圣母院模型的具體數據沒有公開,但塔隆在過去做過類似的工作(比如他為坎特伯雷大教堂重建所做的工作),擁有“50億點激光掃描點”和大約100GB的存儲數據。
多虧了安德魯·塔隆博士的辛勤工作,巴黎的官員們或許能使用圣母院的3D模型,使這座地標重拾輝煌。但不幸的是,塔隆已于2018年辭世,他無法對自己的工作是否對重修巴黎圣母院有用做出回應,而未來的巴黎修復專家能否利用塔隆的研究成果還有待觀察,也有一些相關領域專家表示,數字化對修復與重建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安德魯·塔隆(Professor Andrew J. Tallon)被譽為法國哥特式藝術和建筑的創(chuàng)新學者,他的主要貢獻在于將數字技術引入中世紀建筑的空間考古分析和重建中。從他所有的作品中可以得知,他是一位富有才華且慷慨的教育家,致力于用生動且有意義的方式重現(xiàn)歷史。他的第一本書《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于2013年出版,是與丹妮·桑德隆(Dany Sandron)用法語合著的。他還獲得了安德魯·梅隆基金會(Andrew Mellon Foundation)一筆為期五年的研究經費,用于基于網絡的哥特式地圖項目(Mapping Gothic)。他的研究成果——《建筑雄偉的教堂》被艾美獎提名,自2010年起定期在全國范圍內播出。紀錄片《***天主教堂》于2011年在歐洲上映,2013年的版本《根與翼》在法國三臺播放,并在“國家地理”的創(chuàng)新者系列播出。
塔隆教授于1969年3月12日出生在比利時魯汶,2018年11月16日去世。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讀本科時,他主修音樂,但同時也選修了研究哥特式建筑結構的工程師羅伯特·馬克(Robert Mark)教授的每一門課。
畢業(yè)后,他開始了環(huán)球旅行。起先他去了法國,在那兒他學習了中世紀的聲學。然后他又來到了紐約,在那里開辦了一家音樂作曲工作室。之后他又在加州北部的一座修道院停了下來,開始探索僧侶的生活。不過僧侶們告訴他,他并不適合做這件事。
2007年,塔隆進入瓦薩學院藝術系教授中世紀藝術、建筑和前現(xiàn)代聲學。是音樂把他帶回哥特式大教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藝術史學家默里(Murray)正在為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做一個多媒體項目,需要有人來創(chuàng)作“教堂可能發(fā)出的聲音”。馬克告訴他只有一個人應該聯(lián)系,那就是安德魯·塔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巴黎圣母院激光建模的全部內容了,非常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