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李必這個人嗎?李必歷史原型介紹
2019-07-16 16:19:17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知止不殆
在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里,李泌第一次亮相,就兼有儒道兩家的風采:
少年人臉圓而小,青澀之氣尚未褪盡,眉宇之間卻隱隱已有了三道淺紋,顯然是思慮過甚。他穿一襲窄袖綠袍,腰間掛著一枚銀魚袋,手里卻拿著一把道家的拂塵。
李泌這副非驢非馬的尊容,既有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又有道家出塵脫俗、飄飄欲仙的迷人氣質。
這正是無數(shù)智者賢達朝思暮想的境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泌,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兒,大概因為年紀太輕,修為還不到家,他身上儒家和道家的氣質尚未完全融會貫通,經常會出現(xiàn)“互相打架”的矛盾現(xiàn)象。
比如,這個儒雅的小道士,前腳還滿眼欲火、聲嘶力竭地大喊要做宰相,拯救天下蒼生,后腳就拂塵一甩,大發(fā)感慨,鄙視自己汲汲于世間俗務。
李泌這種青澀、未完成的狀態(tài),由二十啷當歲的易烊千璽來詮釋,可謂相得益彰。
對于普通讀者和觀眾來說,李泌身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部分比較容易理解,而道家的東西,似乎就有點“玄之又玄”了。
其實,也沒那么玄。
老子的《道德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身”的哲學,它里面有句話: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wyh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