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鞋商炒鞋欠款千萬 手里的鞋子是怎么越來越貴的
劉餅干自稱沒有“跑路”,但鞋圈“跑路”的經(jīng)歷卻和劉餅干大同小異。
他告訴記者,球鞋的利潤是5%-10%,他批發(fā)了價值1000萬的鞋子,但手里沒這么多錢,只能通過提前收取顧客的鞋款再打給供貨商的方式預(yù)售。到了約定貨期,因市場原因,這批鞋市價漲到2000萬,供貨商直接把劉餅干給“鴿子”了。
由于供貨商一般人在國外,沒有具體合同約束,劉餅干無法向供貨商要取賠償,但絕大部分下家會向他索要賠償,原本可以選擇“鴿子”下家的劉餅干,為了維護自己在鞋圈的名聲,還要考慮后續(xù)合作,選擇繼續(xù)預(yù)售賺錢,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彌補。
但球鞋價格越來越不受控制,到最后一雙6000元賣出去的AJ倒鉤鞋,劉餅干要花1萬2從市場高價買回,單單一雙鞋就虧本6000元。
“鞋商不可能去操控所有鞋子
但可以去操控某一款”
年輕化,是劉餅干在采訪中提及最多的字眼,他認為年輕人是這場資本游戲里最大的受害者。
劉餅干今年21歲,大二學(xué)生,他的球鞋史要追溯到小學(xué)五年級,那時候喜歡打籃球的他得到家人送的人生中第一雙球鞋“空軍一號”。
真正打開炒鞋這個潘多拉魔盒的,是在高三復(fù)讀,19歲的劉餅干第一次去排隊買鞋,原價1299元的AJ1黑藍轉(zhuǎn)手3000元賣掉,賺到了第一桶金。
那時起劉餅干就以賣養(yǎng)供,后來接觸鞋圈的朋友變多,加之劉餅干英語比較好,逐漸整理出一條能從國外買鞋的渠道,體量就慢慢變大了。
鞋圈很多人的經(jīng)歷都和劉餅干類似,他們同是熱愛球鞋、不知炒鞋中暗含金融風(fēng)險的年輕人,也是鞋圈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