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書寫愛情

如果將二十世紀(jì)中國作家排序的話,魯迅當(dāng)排第一,沈從文第二,張愛玲當(dāng)屬第三。
然而作為一個文學(xué)愛好者,我是1987年才知道沈從文的名字,而讀到張愛玲的作品還要更后的時間。沈從文的遲到是因?yàn)槲母,而張愛玲的姍姍來遲則是因她自己的原因。
讀她的作品,你能看到那么多民國時期經(jīng)典女人形象,她們時尚、多情、家長里短,她們追尋著獵物,同時又扮成獵物為那些男人追尋。她們進(jìn)行著愛情的游戲,她們哼唱著女人自由的歌。
張愛玲之后,很少有作家將女人寫得如此纏綿、抑郁,瑣碎。
張愛玲文學(xué)的成功,是她作為女人的成功,她擁有小女人全部的性格和敏銳,她的筆已交給現(xiàn)代,交給女人。她筆下的那些女性或困擾于婚姻,或困擾于男人的輕浮,或困擾于自己無病而痛的煩惱,在略顯灰暗的背景下,她們又幾乎是幸福的。
然而她們的不幸隨著中國的不幸集體地來臨,那是個戰(zhàn)亂憑仍的時代,對于日本人的侵略,民族對國民的要求是對戰(zhàn)士的要求,無論男女,都要慷慨赴死,于是出現(xiàn)了丈夫氣的女性作家如丁玲、肖紅等,而陰差陽錯的張愛玲順著一條相反的道路向前走,此時的她恰與漢奸文人胡蘭成相遇,他們的婚姻也終結(jié)于胡蘭成漢奸生涯的終結(jié)。
在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里,面對敵機(jī)的轟炸,主人公柳原嘆道:“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蘇也愴然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守節(jié)么?”他們兩人都有點(diǎn)精神失常,無緣無故,齊聲大笑,而且一笑便止不住。笑完了,渾身只打顫。
這部作品寫于1943年,那個時候的張愛玲正與胡蘭成如膠似漆,然而,這篇小說幾乎成了他們愛情終局預(yù)言,他們的愛情被戰(zhàn)爭腰斬,這種殘酷對于女人,形同整個肉身,整個靈魂被腰斬一樣。
戰(zhàn)后胡蘭成離她而去,最終去了臺灣,張愛玲去了美國,作為一個故事高手,張愛玲是多么希望自己人生故事也如紙上云煙,隨心所欲,渾然天成。
抗日,歷史將不堪承受的重負(fù)加到中國的每個人身上,男人女人、牛馬、每一棟房子、每一棵樹、每一根草都在流血,都為此呻吟,在一片悲歌的中華大地,誰還在吟唱玉樹后庭花的亡國詞?
然而張愛玲正為另一種歷史陶醉,那是五四以來,為中國,亦為中國女人開辟的歷史,它讓女人們從重重的洞穴一樣的束縛中解脫,她們走入陽光,感受自由、感受自由婚姻的美,感受自由女性的美,首先步出洞穴的女性,她們有權(quán)利為此而歡、為此而歌。張愛玲,正是為這段歷史寵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