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公開兜售“人臉數據” 涉事商品被舉報后下架(3)
技術遠遠“跑”在監(jiān)管前面
電影《碟中諜4》里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男主角湯姆·克魯斯戴著神奇的“眼鏡”,在人頭攢動的火車站行走,一眨眼的工夫已經被認出,隨即被特工盯梢。迎面走來美女殺手,手機發(fā)出滴滴的報警聲,上面已經顯示出對方完整的姓名和信息……
如今電影里的設想已經出現(xiàn)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上述報道中,盡管兜售臉部信息的賣家稱,自己并未出售相關的個人身份證等信息,但張加萬認為,這依舊存在著很大的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
通過不同數據庫的交叉比對,很容易證明一個人的身份。他舉例說,比如一個人留的快遞收件人姓名是假名,但他的住址信息在其他數據庫中依然有其***信息,只需要幾個數據庫進行比對,則很容易找到兩個名字之間的關聯(lián)。有了人臉信息,可以實現(xiàn)實時換臉,直接解鎖手機、打開門禁、刷臉支付,倘若再配合音頻仿真技術,則更具有迷惑性,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安全問題。
對于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國際社會早已有所討論。2013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數字時代的隱私權”。其中強調,“盡管對公共安全的關注可說明收集和保護某些敏感信息的合理性”,但各國政府需充分遵守其按照國際人權法所承擔的義務,各國應“設立或維護現(xiàn)有的獨立有效的國內監(jiān)督機制,使其能夠確保國家通信監(jiān)控、通信截獲以及個人數據收集工作具備適當的透明度并接受問責”。
不久前,科技巨頭聚集地——美國舊金山通過法案,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警察和當地政府機構使用人臉識別的大城市。這個法案也引起了不少爭議,反對者認為,不應該完全禁用,而應該對如何使用這項技術進行更細致、更全面的規(guī)范。
技術顯然遠遠“跑”在了監(jiān)管的前面。目前在大部分國家,仍然沒有關于人臉識別技術及其數據使用的相關立法,人們不知道這些屬于自己的數據信息被收集到哪里,又將被如何使用。即使對從事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究人員,也看不清其未來發(fā)展將走向何方。正如人們往往只看得見浮現(xiàn)于大海中的部分冰山,而隱藏在海面以下的才是更巨大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