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 > 生活百科

世衛(wèi)組織質疑英國群體免疫方法 世衛(wèi)組織發(fā)言人:理論與現實不同

2020-03-15 13:17:21來源:四海網綜合

  英國首相約鮑里斯約翰遜推出的抗疫政策,以及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關于“群體免疫”原則的論述,在國際社會引發(fā)巨大爭議。

��Ѷ2.jpg

  14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言人回應“群體免疫”之說,稱“我們可以討論理論,但目前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現實的情況,我們必須考慮采取行動。”而英國政府當天也收到兩封來自科學團體的公開信,對“群體免疫”與英國政府的抗疫措施提出質疑。

  世衛(wèi)組織發(fā)言人:理論與現實不同

  據英國《衛(wèi)報》14日報道,世衛(wèi)組織發(fā)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對發(fā)展“群體免疫力”以對抗新冠病毒的觀點提出質疑。

  她14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在人類中存在的時間還不夠長,目前在科學上對新冠病毒的知識也還不夠了解,所以還不知道它在免疫學方面的作用。

  據《衛(wèi)報》13日報道,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爵士為政府抗擊新冠病毒的方法辯護稱,政府的方法是為了減緩疫情向峰值攀頂的坡度,并使人群中的免疫力得到增強。

  瓦斯蘭表示,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得了輕微的疾病就能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更多的人就會對這種疾病有免疫力。這樣能減少傳播。

  哈里斯則指出,每一種病毒在人體內的作用是不同的,并刺激不同的免疫系統(tǒng)。“我們可以討論理論,但目前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現實的情況,我們必須考慮采取行動。”

  目前,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應對新冠疫情進入“延緩”階段。周四(12日)約翰遜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任何有感染新冠病毒癥狀的人,無論癥狀多么輕微,如持續(xù)咳嗽或高燒,都必須在家呆七天。他還表示,學校應該停止組織出國旅游,70歲以上、身體狀況堪憂的人不應該乘坐郵輪。

  盡管瓦蘭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為之辯護,但政府的舉措仍此招致多方質疑和批評,包括英國前衛(wèi)生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在內的批評人士對政府推遲采取關閉學校等更嚴厲措施的決定表示擔憂。工黨、蘇格蘭民族黨、自由民主黨等反對黨也質疑政府的做法,還有人提出希望看到政府措施背后的科學。

  數百名科學家質疑英國政府抗疫舉措

  14日,數百名科學界人士也向英國政府發(fā)出了兩封公開信,對政府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措施表示擔憂。

  據《衛(wèi)報》報道,其中一封公開信來自198位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學者,他們呼吁采取緊急措施,在英國擴大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

  信中也對所謂“群體免疫”提出質疑,稱“在當下這個關口尋求‘群體免疫’似乎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這將使英國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NHS)受到更大壓力,且使更多人冒不必要的風險。”

  另一封公開信則由164名行為科學家聯署,信中提出了對“行為疲勞”這一概念的擔憂。信中指出,“行為疲勞”是英國當下應對新冠疫情政策的基石,但其背后的值得懷疑。

  “行為疲勞”意味著如果過早指示公眾采取預防措施,他們最終會回到先前的行為。據BBC此前報道,英國政府的首席醫(yī)療顧問表示,抗疫是持久戰(zhàn),過早采取強力措施容易讓民眾產生心理倦態(tài)和疲勞,不利于抗疫,也未必能擊中疫情要害,反而徒增其他負擔。

  行為科學家們在這封信中表示,他們完全支持一種基于的、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政策方法,但他們不相信人們對“行為疲勞”已經有足夠多的了解,也不相信這些見解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當前的特殊情況。

  這封信的結尾敦促政府分享充足的來支撐其推遲高能見度干預措施的決定,以證明“行為疲勞”是做出這種決定的關鍵因素。否則“我們敦促政府重新考慮這些決定”。

  盡管英國政府的抗疫措施遭到上述質疑,但根據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在3月11日到3月12日所做的最新民調顯示,相比于2月28日和3月1日,英國民眾更加“擔心接觸到新冠疫情”,不過,大部分受訪者認可英國政府的抗疫舉措。55%的受訪者在民調中認為英國政府對新冠疫情的因應“非常好”和“相當好”,30%的民眾相對不認可英國政府的措施。

  據BBC 14日報道,在過去的24小時內,英國又有10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死亡人數達到21人,相比13日11人的總死亡人數,幾乎翻了一倍。這10名死者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年齡都在60歲以上。截至14日,英國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病例總數已達1140例,已有37746人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