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度過七夕節(jié)?古代過七夕的方式和活動
七夕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七夕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那么古代人是怎么過七夕節(jié)的?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guī)砹斯糯诉^七夕的方式和活動。
古代人怎么度過七夕節(jié)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這一天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結網(wǎng)則得巧,網(wǎng)密得巧多。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wǎng)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wǎng)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稀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七夕中午,投針于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云獸影,則乞得巧。
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良鄉(xiāng)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古代人怎么度過七夕節(jié)?古代過七夕的方式和活動

描寫處暑的詩句有哪些?處暑詩詞匯總賞析

陜西遭父親抱摔幼童死亡 幼童父親已被刑拘

處暑是秋天還是夏天?處暑以后還會熱嗎?

支付寶芝麻信用分怎么提高 快速提升芝麻信用分技巧匯總

一場派對 武漢上國外熱搜 武漢已擺脫疫情困擾生活正回歸常態(tài)

7省市出生人口下滑 河南等7省出生人口連續(xù)3年下滑

成都5歲男童失聯(lián)8天 出去倒垃圾此后就再無音訊

發(fā)現(xiàn)1厘米裂縫救下21戶村民 疏散半小時后村道崩裂民房倒塌

美民主黨黨章刪除一中原則 新黨章聲稱要對華“強硬”

應采兒曬一家四口合照 一家四口首次公開同框

國產(chǎn)偉哥降至2元一片 國產(chǎn)偉哥為什么從81降到2元

民間借貸紅線劃定 2020民間借貸利率是多少

中國外交官對蓬佩奧說謝謝 我們成功了現(xiàn)在輪到你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