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長文重溫雜交水稻誕生始末 分享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曲折歷程

2021-05-23 11:57:42來源:四海網綜合

  5、愉快的南繁

  遭遇兩次毀苗、毀秧的打擊之后,數年的雜交成果幾乎喪失殆盡。袁隆平急切地需要加快研究速度,搶回時間。

  1968年的冬季,袁隆平一行三人第一次來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水稻的生長期是100天左右。在湖南,一年只能種一到兩季。到了海南島,則可以在冬天多繁殖出一代稻子。

  海南島南部地區(qū)全年高溫多雨,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是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和加代繁殖、引種繁殖的天然基地。最早發(fā)現這塊寶地的是四川省農科院,1962年他們首次在海南島崖城良種場冬繁玉米獲得成功,引起了農業(yè)科學工作者的興趣和國家的重視。

  國家南繁育種基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林永平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用鐮刀鋤頭在海南島開展南繁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很多都成為了現在各領域的泰斗級專家。袁隆平自不必說,還有中國‘半矮稈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啟發(fā),中國‘轉基因抗蟲棉’創(chuàng)始人、棉花育種專家郭三堆,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西瓜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數不過來!”

  而南繁培育出的優(yōu)良品種更是不勝枚舉。幾乎我們現在吃到的所有糧食、蔬菜、水果,都經過了在海南南繁選育。

  南繁是艱辛的。那時海南島還隸屬于廣東省,三亞這個今天的旅游勝地也不叫三亞,它還只是中國最南端的一個小縣,叫崖縣,遠沒有今日之繁華,甚至在當時,也算得上中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qū)之一。

  袁隆平這些北來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多數都沒有固定的基地,只是租用當地生產隊或是農場的土地。更別提他們自己的住所了。

  李必湖回憶,如果是在農場就比較幸運,可以借宿會議室或是倉庫打地鋪,如果在生產隊,他們的住宿就慘了,往往要住在窩棚之中,自己砍幾片巨大的棕櫚葉子就當床了。

  三亞的一年四季都是酷夏,“頭上烈日曬,地上濕氣蒸。”李必湖說,“在太陽底下站上三分鐘,準能把人烤出一身大汗。正午時分,一天最熱的時候,恰好是農作物揚花授粉的最佳時期。那時候的南繁隊員都有被熱暈的經歷。”

  不過,在他和尹華奇的回憶中,南繁更是一段自由快樂的時光。

  在水稻生長的100多天里,除了播種、授粉和收獲,多數的日子是不算繁忙的,有大把的空閑時間。袁隆平就會恢復他“孩子王”的本色,帶著自己的助手下海游泳,上樹摘椰子,下象棋,打撲克。有時,還會邀上相近的其他南繁小組來場比賽。“袁老師的游泳和象棋,那是打遍崖縣無敵手。”李必湖笑著說。

  更為難得的是,天涯海角之地的崖縣,給了他們一個遠離世事的世外桃源。

  席卷全國的“文革”中,崖縣也并非凈土一塊。尹華奇說,他們第一次找到的是個農場。剛剛住下,正趕上兩派“武斗”,“乖乖,連機關槍都用上了,嚇得我們連夜轉移。”

  但“文革”中當地的各派力量,都對這些候鳥一樣的外來戶沒有要求。他們當真成了自由自在的“逍遙派”,可以專心致志地搞他們的南繁。

  除了適宜的氣候和自由的空間,海南島豐富的天然基因庫也給各種作物的南繁提供了獨特條件。大自然就給雜交水稻準備了一份特殊而珍貴的禮物。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
歷程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