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事件起因及背景 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20世紀初期,日本于日俄戰(zhàn)爭后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盧溝橋事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zhàn)后,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fā)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占領這些地區(qū)。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zhàn)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fā)動對華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于7月7日發(fā)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zhàn)部隊曾達成口頭;饏f(xié)議。但同時,日本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余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qū)。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zhàn)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希望用武力滅亡中國。
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于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沖,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衛(wèi)北京城的軍事要塞。于是,日軍攻擊駐軍地,國民黨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