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何以為家講了什么?何以為家詳細劇情介紹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法庭現(xiàn)場,表面上,他控訴的是他的父母,實際上,他控訴的還有這個社會,這個國家。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yǎng)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娘養(yǎng)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愿我們做洗碗工。”
這里控訴的每一條,都是源于他們所處的大社會背景。
生育問題、教育問題、童婚問題、家暴問題、難民身份問題,這一點點加在一起,才導致最后悲劇的發(fā)生。
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但繁衍對人來說意味著更多。不是說生下來就是父母,而是要學會怎樣成為父母,愛、責任,這兩個最基本的都沒有,談何父母。
但這只是其中一點,針對扎因的父母,但還有另外一點則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
拉希爾對尤納斯的愛一點都不少,可他們還是無法享受正常母子應(yīng)有的快樂,還很可能被迫分開,因為什么?身份證明!
影片的每一個畫面細節(jié),都真實到肉痛,而這樣真實的觀感,全都得益于導演娜丁•拉巴基。
她花了很長時間的時間在當?shù)刈咴L調(diào)查,在六個月里拍攝了500個小時的素材,之后用一年半的時間進行剪輯,第一個版本長達12個小時,最后才剪成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126分鐘的版本。
影片準備期間,導演發(fā)現(xiàn)很多當?shù)氐暮⒆佣己芟麡O,他們不哭、不笑、不玩耍,哪怕把玩具放到他們面前,他們也不會去觸碰。
這些孩子的眼神里,根本沒有童年的光彩,就和影片里讓人無比心疼的扎因一樣。
扎因本人不是專業(yè)的演員,他是敘利亞難民,所有的經(jīng)歷和感受都有切身體會,在影片里他呈現(xiàn)的不是演,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只有在最后,扎因才露出了影片里難得的笑容,對新生活的向往。
但影片雖然大部分都真實的記錄了當?shù)氐纳,最后還是給我們留了一點光明,關(guān)于扎因的法庭起訴就是這個光明。
原本在黎巴嫩,這個情況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因為法律不允許孩子起訴監(jiān)護人,但是就像導演所說:
我不想天真的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態(tài)度,或者是看待自己生活的態(tài)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的改變你。
生而為人,我們都曾是孩子。生而為人,孩子也一直是我們的希望。但是我們在把希望壓在孩子身上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他們只是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