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潛心科學研究深藏功與名
原標題: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四海網(wǎng)訊 于敏(1926-2019)
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yè)重要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改革先鋒稱號、全國道德模范稱號獲得者。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4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5年獲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榮譽稱號。
在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30天后,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于敏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他是我國核武器事業(yè)重要奠基人,也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自2018年11月17日程開甲去世后,兩個月內(nèi),我國再痛失一位“兩彈一星”元勛。目前,“兩彈一星”元勛僅余中科院院士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在世。
從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保密了28年。因在“兩彈一星”、核武器上的貢獻,多次被國家獎勵,其中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于敏將“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他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這是從事核武器研制的科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品格。他將獲得的“求是科技基金會”100萬元獎金,除了上交萬元特殊黨費外,把剩下的錢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設立了“于敏數(shù)理獎勵基金”,用以鼓勵青年從事科學研究。
北大“老夫子”
吃窩頭就咸菜,探索物理學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在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一戶貧寒家庭。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了那個年代的軍閥混戰(zhàn)和抗日戰(zhàn)爭。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讓他痛感民族屈辱,立志學好科學報效祖國。中學時期,他各門功課總是拿第一,待人誠懇、樂于助人,深受同學尊敬、師長喜愛。于敏自幼愛讀歷史和古典文學作品,仰慕諸葛亮、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民族英雄和偉人,讓他培養(yǎng)起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襟懷。
1944年,18歲的于敏進入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學習。兩年后,轉入物理系。他靠著有限的獎學金,每天吃窩頭就咸菜,潛心探索物理學奧秘。
于敏最感興趣的是“量子場論”,決心畢生從事物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為此,他晝夜苦讀,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老夫子”的雅號。每逢考試,于敏總是名列前茅。
1949年,于敏大學畢業(yè)。攻讀研究生的同時,兼任了助教。他以量子場論作為研究方向,完成了《核子非正常磁矩》的研究論文,在物理基礎理論研究上嶄露頭角。
1951年,于敏從北京大學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他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改做“原子核理論”研究,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抉擇。于敏曾說,“原子核理論,是國家建設的需要。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一個科學工作者個人的志愿必須建立在整個國家建設大業(yè)的基礎上。面對祖國的需要,我不能有另外一種選擇。”
勤奮鉆研的于敏先后主辦了多次原子核理論培訓班,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yè)科技人才。他與楊立銘教授合作出版的《原子核理論講義》,成為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并成為高等學府原子核理論課程的正式教科書。
十年寒暑,他發(fā)表了二十多篇論文和專著,在關于重原子核結構、反應理論和“原子核相干結構”、“原子核平均場的獨立粒子運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震動了國內(nèi)外物理學界。
隱姓埋名
和一眾專家,攻下氫彈原理設計
20世紀60年代初,是我國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彈的關鍵時期。研制核武器的大本營是二機部核武器研究院,當時正在全力以赴地突破原子彈。為了不分散研究院的精力,他們就把氫彈的預先研究安排在原子能研究所。
1960年12月,錢三強組織一批年輕人成立一個小組,為保密,代號叫“中子物理研究小組”,開展氫彈基礎研究。1961年1月12日,二機部副部長、核物理學家錢三強請于敏參加氫彈理論預先研究。于敏正式參加了這個小組的工作,從此“隱姓埋名”。
新中國沒有原子彈基礎,面對超級大國的嚴密封鎖,一切必須從零開始。于敏帶領三十多名青年科研人員組成的氫彈預研小組,從基本物理學原理出發(fā),憑借一張桌子、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臺簡易的電子管計算機,經(jīng)過四年不懈努力,解決了大量基礎課題研究問題。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氫彈研制進入沖刺快車道。1965年1月,于敏和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一起,向氫彈原理的突破發(fā)起了總攻。也是在1965年,于敏調(diào)入了二機部第九研究院。
為加快氫彈研制速度,于敏提出另辟蹊徑的建議。1965年9月底,他帶領一批年輕人前往上海利用華東計算所對加強型原子彈模型進行優(yōu)化計算。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機房,解決了計算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改編和研制了大型計算程序,對加強型原子彈做了大量系統(tǒng)計算,發(fā)現(xiàn)了驅動熱核材料聚變?nèi)紵耐緩,找到了熱核材料充分燃燒的本質(zhì)和關鍵所在,攻下了氫彈原理設計的第一關。1965年10月下旬,他作了“氫彈原理設想”報告。
隨后,在完成原來加強型原子彈優(yōu)化設計任務的同時,他們繼續(xù)探索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經(jīng)過連續(xù)一百多個日日夜夜艱苦奮戰(zhàn),提出了精巧結構,形成了從原理到結構基本完整的中國氫彈理論設計方案。“消息傳到北京,鄧稼先立即趕到上海。一見到老鄧,大家都歡呼雀躍,我也要他請客犒勞大家。老鄧詳細了解情況后,立即把上海發(fā)現(xiàn)的有關物理現(xiàn)象、規(guī)律和突破氫彈原理的方案帶回到北京。”于敏生前曾回憶說。
“中國速度”
氫彈研制成功,又投入核研究
1966年5月9日,我國第一顆助爆增強型原子彈成功,為氫彈理論研究提供了實測數(shù)據(jù)。1966年底,我國首顆氫彈核扳機和被扳機設計凍結,進入制造階段。
1966年11月28日我國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在我國核武器發(fā)展史上,這是一次很關鍵的試驗。通過這次試驗,我們掌握了氫彈原理。當確認幾個關鍵物理量的測試結果數(shù)據(jù)與理論預估一致時,試驗現(xiàn)場一片歡騰。”于敏生前回憶。試驗結束后,現(xiàn)場指揮的聶榮臻元帥立即召集有關專家和人員布置下一步工作,決定乘勝前進,在1967年6月做全當量試驗。中央立即批準了決定。通過努力,1967年2月,理論部完成了氫彈的理論設計。
1967年4月,在空軍訓練基地進行了彈道特征試驗,達到了預期要求。1967年5月,基地和西北核試驗場全部完成了第一顆氫彈裝置的制造、環(huán)境試驗和有關核試驗前的測試準備工作。隨后,第一顆氫彈試驗裝置就被運往國家試驗場。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qū)上空,標志著氫彈研制圓滿成功。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我國用了2年零8個月的時間,美國人用了7年零4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lián)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我國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我國突破原子彈的速度也是令世界震驚的。”生前,于敏曾這樣自豪地說。
于敏以他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能在復雜紛亂的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中理出頭緒找到關鍵,在氫彈研制許多關鍵性問題上,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貢獻,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氫彈之父”。
20世紀80年代,在原子彈、氫彈等技術相繼突破后,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勛等曾經(jīng)共同奮戰(zhàn)在核武器研制一線的骨干相繼離開九院。于敏也想過離開,但他知道,第一代熱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性能還需提高。于是,他留了下來,突破了第二代核武器技術和中子彈技術。在后來的日子里,他為我國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