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有什么文化內(nèi)涵 清明果怎么做
清明果也叫綿菜飴、清明飴,是溫州的傳統(tǒng)小吃,民間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清明果有什么文化內(nèi)涵呢?清明果是怎么做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清明果的文化內(nèi)涵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一到清明節(jié),家鄉(xiāng)無論城里城外、江南江北、富庶貧苦,幾乎家家戶戶做了清明果,形狀也各式各樣。清明果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清明節(jié)就可以吃“寒食”,即清明果,而不用生火燒菜做飯了。這里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紀念意義,就是為了追憶不居功,不言祿,以血詩告誡君王要勤政愛民的隱士介子推。
介子推以死諫晉文公要“清明復清明”,卻被文公縱火燒山,最終介子推亦不為動,終抱樹而死。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嚼著清明果時,更應追憶兩千六百年前那不居功,不言祿,以血詩告誡君王的賢士隱士介子推,感動于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還有他那割股奉君的犧牲精神。
清明節(jié)是個祭祖的節(jié)日,是個緬懷先烈的節(jié)日,更是一個追往憶今的節(jié)日。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它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xiāng)情。如今,遠離故土的人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里涌起淡淡的鄉(xiāng)愁和甜甜的回憶。
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也叫綿菜飴、清明飴,是溫州的傳統(tǒng)小吃,民間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不失為一種返璞歸真的飲食文化!
1、先要準備一下,將石頭的搗臼清洗干凈,這是農(nóng)村典型的古老搗米搗粉搗年糕的工具,F(xiàn)在恐怕很難看到了。(當然,沒有石頭的搗臼也可以用鐵鍋鐵桶來代替,沒有石頭做的榔頭,也可以用木棍子來代替)。
2、采摘新鮮的艾草,摘去黃色小花,清洗干凈。
3、將新鮮的艾草搗成菜汁,搗得越細越好。也可以煮熟再搗成汁。也可以用榨汁機打碎。
4、搗好菜汁后,連菜帶汁;放入糯米粉,先用手揉成團,依據(jù)干濕程度加入適量的水揉勻;
5、舉起幾十斤重的石榔頭(或者叫石頭錘子)不停地搗,旁邊要有一個人當助手,在糯米粉團上和石臼上不時地撒一些干粉,防止粘住石頭錘子。還要翻動粉團,均勻搗遍整個糯米粉團。
6、大約搗了15分鐘,就成了柔韌度很強的粉團了。這樣搗出來的粉團做好清明果,就不會破皮露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