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碩士彈棉花 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傳統(tǒng)手藝
2019-12-16 15:02:14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黃翠萍介紹,其中敲彈工藝是整個手工棉被的靈魂,也是“彈棉花”的“彈”字所在。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形成豐富的蓄熱空間。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細致的敲彈。使得手工棉被有著獨特的蓬松性和柔軟性。“整個過程要敲彈7000多下,背面會被3000多根牽紗的紗線固定,最終經(jīng)過打磨和縫制,歷經(jīng)3個小時才能完成一條被子的制作。”
“我現(xiàn)在雖然知道手工彈棉花的所有技術細節(jié),但是我并不會彈棉花,因為一個熟練的彈棉花手藝人,需要花兩年的時間來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技術。”蔣曉棟說,這種漫長的學習和練習時間也是“彈棉花”手藝傳承越來越難的原因。“現(xiàn)在我母親的工作室里能熟練彈棉花的手藝人不過六七位,我目前計劃找一些年輕人來學習。”今年,為了更好地傳承手工彈棉花手藝,蔣曉棟還為手工彈棉技術申報了蘇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黃翠萍也開設了“手工彈棉技藝展示館”,有空就給學校的孩子們做知識講座。
想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傳統(tǒng)手藝
“我每次在展示和推廣‘彈棉花’工藝的時候,都能感受旁人眼中的疑惑,好像在說,‘彈棉花’也能叫手工藝嗎?”蔣曉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樣的眼神他再熟悉不過了。從2003年黃翠萍開始投身這項技術的傳承時起,蔣曉棟便經(jīng)?吹街車娜擞靡苫蟮难酃饪粗赣H。“‘彈棉花’在很多人眼里已經(jīng)過時了,代表的是曾經(jīng)落后的生活,所以他們不能理解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工藝傳承。”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wjianyu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