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要防鞭炮嗎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沒有聽說過立春要范鞭炮的說法,其實很多地方在立春的時候都會放鞭炮的,放鞭炮意味著一個好兆頭,那么立春真的要范鞭炮嗎?立春放鞭炮有什么講究呢?大家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
立春要防鞭炮嗎
立春可以放鞭炮
按照“一年之計在于春襲”的說法,講究在春天都求個好彩頭,意味開個好頭,來年會有好運氣,所以,民間常會在立春放鞭炮。
立春,一個讓萬物柔軟的季節(jié)。冰封已久的大地,“嘶啦”一聲,冰雪消融,春江水暖。踩在松軟的土地上,周圍一片勃勃生機,瞧那紅的花,綠的葉,它們使出全身氣力生長。
古老的過去有這樣一個傳說:每逢立春,人們會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飄上來,此時最宜放鞭炮慶祝,它預(yù)祝來年的美好。
爆竹起源于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燒柴火以“敬神驅(qū)邪”的一種宗教行為!吨芏Y·春官》篇所記載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實就是燒,但其與一般燒火不同的是燃燒時要發(fā)出聲響,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用火”方式。
竹子在燃燒時,因受熱會猛然炸裂而發(fā)出很大的響聲,最能達(dá)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當(dāng)時最受歡迎的一種燃料,故“爆竹”流行開來。宋代,爆竹又衍變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甕牖閑評》書中有“歲旦燎竹于庭”的記載。其對“燎竹”的注釋是:“燎竹者,爆竹也!
過年燃放爆竹盛行于唐宋時期
“爆竹”的產(chǎn)生原本是一種民俗現(xiàn)象,但其能廣泛流行,據(jù)說與一個名叫李畋的唐代道士有關(guān)。《異聞錄》記載,李畋“鄰人仲叟為山魎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爆之,鬼乃驚遁。至?xí),寂然安貼”。從《異聞錄》所記來看,李畋的“爆竹”仍是傳統(tǒng)的***方法,與現(xiàn)代的爆竹完全是兩碼事情。說他以小竹筒裝硝,導(dǎo)引點燃,以硝煙驅(qū)散瘴氣,不過是傳說而已。
過年燃放爆竹,唐代開始盛行。唐詩中爆竹有許多描述:“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fēng)”(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張說《岳州守歲二首》)、“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來鵠《早春》)。
過年燃放爆竹之風(fēng)到宋代更為普遍,宋代文人所記比唐代更加豐富:“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陳與義《除夜二首》)、“爆竹一聲鄉(xiāng)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然而,這時廣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藥制成的,而是當(dāng)時流行的一種“燎竹”風(fēng)俗,即燒真竹子,又叫爆竿,F(xiàn)代鄉(xiāng)村仍能看到的燒“歲火”現(xiàn)象,便是此遺俗,歲火越旺越吉祥。
“封門炮”“迎神炮”“報旺鞭”各有說法
從宋代起,中國的“爆竹文化”豐富起來,燃放更講究,民俗目的更明確。過年,從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義也各有不同。
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門爆竹”。放過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圍著火盆守歲,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有的地方“封門爆竹”又叫“封門炮”。過去窮,債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門索債,欠錢的都關(guān)門躲起來,故有“封門”一說。封門爆竹燃放后,再惡的債主都不會再上門討債,讓窮人過個安心年,此即俗話說的,“三十夜頭不見面,不過十五不問錢”。
除了“封門”說外,另有“辭舊”說,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最為廣泛的象征意義。還有“迎神”說,準(zhǔn)確地說是迎接灶神。灶神是臘月二十三小年(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夜送上西天,送時也要燃放爆竹。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間,故還要燃放。因為各種含義兼有,所以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最為集中,《會稽志》所謂“除夕爆竹相聞”,反映的就是古代這種風(fēng)俗。
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年前的“臘祭”活動還會燃放“霸王鞭”。農(nóng)歷臘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際,祭祀時間或固定于臘月初八的“臘日”,或于臘月?lián)窦招屑。行祭時,家家都要掛上各種神像,燃起熊熊爐火,供桌上擺上供品,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霸王鞭”,民間又稱“報旺鞭”,意思是預(yù)報來年興旺。清代蔡云在《吳歈》詩中云:“一樣過年分早晚,聲聲聽取霸王鞭!
初一“開門炮”、初五“接路頭”
到了新年,燃放爆竹的日子和理由更多了。
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叫“開門爆竹”,或“開門炮”。早期是為了驅(qū)惡避邪,《荊楚歲時記》所記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現(xiàn)的就是這種訴求。后來則是為了“迎新”,表示“開門大吉”“開門有喜”。但“開門炮”的燃放更有講究,只放三響,不像今人噼里啪啦,亂放一通。
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開市爆竹”,又叫“燒利市”。正月初五是傳說中的財神爺生日,在財神的生日開門做生意,喻意“新年發(fā)財”。在這一天,古人都會早早起來“接財神”。財神民間又叫“路頭神”,所以接財神又叫“接路頭”。
民間信仰中的財神有多位,其中一位叫趙公明,人稱“趙公元帥”,傳說他雙目失明,常騎著一只老虎為百姓送福送財。因眼睛不好使,聽著響聲走,故古人才早早起來,燃放爆竹吸引財神,誰家爆竹最響財神先到誰家,所以家家爭著燃放。
古人還喜歡選擇在初八開門,初八是新的一年里第一個“發(fā)日”,做生意的人當(dāng)然最喜歡選擇在這一天開市,把爆竹燃放得響聲大大的,寓意“大發(fā)財”。
過年燃放爆竹,古人特別講究“一響到底”,中間不能熄火或啞聲,否則不是好兆頭,新的一年里會遇“厄運”。因為這個講究,古人對爆竹的質(zhì)量很看重,不燃放“斷頭爆竹”。
放鞭炮注意事項
小孩子要在父母的看護下放鞭炮。很多小孩子圖熱鬧喜歡放鞭炮,但是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燃放,一個是因為他們來不及躲閃很危險,另外他們掌握不好火源也是比較危險的,即使是大一點的孩子也要在父母的看護下燃放,這樣才安全。
遠(yuǎn)離易燃易爆物品。在燃放鞭炮的時候要遠(yuǎn)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fā)生危險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安全放置后再燃放。然后鞭炮的時候要將鞭炮掛起來或者放置的安全的空地上,注意周圍沒有人群再燃放,而不是逞能用手拿著去燃放,有一些鞭炮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點爆的,用手拿著實在是太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