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比失衡男光棍正在趕來 具體情況是什么情況
過去歷史上出生性別比偏高的那一代,正進入成年階段,這一代人將承受婚姻困難,以及婚姻困難所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風險,包括性犯罪率的提高。
為什么會失衡?
主流觀點認為,重男輕女的傳統性別觀念是致使出生性別比失衡的主要原因。不盡其然。
對男孩的偏好并不必然帶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很好理解,重男輕女的傳統在我國一直存在,數據顯示,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我國的出生性別比均值分別為105.92、106.66、106.1,一直在正常范圍內。自80年代起,才逐漸走高。
人口學界普遍認為,男孩偏好,性別選擇技術可及性,生育政策,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男孩偏好是動因,選擇技術是手段,生育政策是環(huán)境壓力。去除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必然導致如此高的出生性別比。
追溯出生性別比首次超過正常范圍的1982年,正是那一年,計劃生育被正式確定為基本國策,并寫入了憲法。
丁金宏解釋,生孩子的機會少了,人們才會通過選擇技術去選擇胎兒的性別。在高生育率、多子女的時代,想要男孩的愿望可以通過多生育子女來實現,所以出生性別比仍處于正常狀態(tài)。
然而,隨著可生育子女的數量空間不斷被壓縮,人們想要男孩的愿望便被迫寄希望于B超、驗血,各種坊間秘方,以及棄溺女嬰等。
當年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規(guī)定,城鎮(zhèn)地區(qū)和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和四川等6個省市的農村,夫妻只能生一個孩子;其他農村地區(qū)推行“一孩半”政策,當第一個孩子是女孩時,間隔幾年可以再生育一個孩子。
人口學者王軍和郭志剛研究發(fā)現,當計劃生育政策被嚴格執(zhí)行時,孩次越高,出生性別比越高。1980年至2010年間,一孩出生性別比尚且正常,基本維系在110以內,但自1990年起,二孩和多孩的出生性別比開始迅速攀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年總體出生性別比為119.92,其中第一胎出生性別比為107.12,第二胎飆升至151.92,第三胎更是高達160.3。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者團隊認為,隱藏在這些數據背后的事實是:那些生育了女孩,選擇冒著超生風險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為了確保下一胎生男孩,會更傾向于使用選擇技術來確認胎兒性別,墮掉女胎。
而那些已經生育了男孩的家庭,再生育和采取干預手段的傾向性,通常并不那么強烈。
他們于2016年走訪了江蘇、安徽、湖南、河南和四川的199個村莊,7317戶人家,這里普遍實行“一孩半”政策。通過分析農戶的家庭人口結構,他們發(fā)現,當第一胎是男孩時,第二胎性別比為100。
但當第一胎是女孩時,第二胎性別比接近150,當前兩胎都是女孩時,第三胎的性別比高達235.71。這與他們的理論分析完全一致。
有的家庭為了下一胎生男孩,給姐姐取名為“招娣”“盼娣”。其實,正由于招娣現象的存在,2010年之前,我國出生性別比才會如此失衡。
選擇手段
1984年,B超開始較大規(guī)模地引進中國。
到了90年代,B超驗胎流產一條龍的黑診所在鄉(xiāng)鎮(zhèn)間悄然出現。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黑診所地點隱蔽,通常先散發(fā)名片,聯系上就拉上車,“車的窗戶都用黑布蒙上了,看不到外面”。有的車上直接有一臺B超機,方便流動作業(yè)。
近年來,隨著打擊力度加強,黑診所已銷聲匿跡。但又出現了新形式。2019年2月18日,深圳羅湖海關從一男子攜帶物品中截獲28支孕婦的血液樣本,涉嫌“寄血驗子”,將孕婦血樣送往香港基因檢測機構,來鑒定胎兒性別。
據公開報道,深圳海關幾乎每年都會查獲數起藏匿孕婦血液樣本出境的案件。2015年,溫州永嘉破獲一起全國最大的非法寄血鑒定胎兒性別案件,涉及驗血孕婦超5萬人次,涉案金額2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