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計局:疫情影響生育意愿 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1.8
“我們需要提高生育意愿”
記者:全國普查人口首次過14億,之前有預測說人口峰值會在2030年達到15億。但是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人口負增長應該不會遠,這個峰值也不會遠,還能達到15億嗎?
李曉超:關于人口峰值,目前社會各方面都比較關注,實際上未來的變化可能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至于什么時候達到,需要引起高度關注,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應對,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人口總量、規(guī)模仍然比較大這個現實。
關于人口,除了看總量,更重要還要關注人口均衡發(fā)展的問題,還有人口老齡化、性別比、地區(qū)分布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要引起我們更密切的關注。如何應對老齡化?如何應對勞動人口比重下降?如何針對流動人口增加較多,應該做好什么方面的工作?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認真研究。
記者:我國總和生育率已經有30年低于世代更替的水平。2020年我國新生人口為1200萬,生育率1.3,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1.8,這個其實也不高。
李曉超:2020年總和生育率1.3,確實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和我們當前人口結構有很大關系,一是育齡婦女減少影響了生育率,還有一個生育意愿總體上并不高,這其中因素很多,有一些可能是工作、生活條件的壓力,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加快,大家可能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相應來說婚期也往后推遲,生育意愿也沒那么高,這就直接影響到總和生育率。
實際上除了趨勢的一些因素之外,去年還有很特殊的一個原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一些人的生育意愿。
國家統(tǒng)計局的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大概是1.8,這是在現有的狀況下。如果狀況改善了,有可能還會有提高。
我們需要提高生育意愿,F在可能有很多人不愿意生育,具備條件了也不一定生,社會各方面還需要去形成一種共識。未來隨著我們各項政策,特別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要推進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有關政策的落實,我想生育水平會有所提高。
記者:人口數量和GDP的增長是不是直接相關聯(lián)的?有沒有必要特別糾結于人口數量?是不是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口質量?
李曉超: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人口增長到一定階段可能會出現放慢的趨勢,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歷程都顯現出這種趨勢。
實際上,經濟發(fā)展和人口的關系還是非常密切的。因為經濟發(fā)展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最終目的它還是為了改善民生。人多了,改善生活的需求就大,經濟發(fā)展就會快一些。如果說在一定量的前提下,那人越少,人均就會越高,需要辯證地看。如果人口增速放慢,而人口質量提高,同樣也可以促進經濟發(fā)展。因為經濟增長除了人口的因素、勞動力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科技進步。
通常我們講影響經濟增長有三個方面因素,第一個是勞動力,是人力資本。第二個是固定資本。第三個叫全要素生產率,或者說科技進步。隨著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科技進步、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會越來越高。相應來說,前面兩項的貢獻率會慢慢地減弱。這就需要在人口增速放慢的形勢下,推進科技進步、產業(yè)經濟轉型升級,來確保經濟發(fā)展,也完全是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