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wǎng) > 生活百科

老師貶低四大發(fā)明遭停課兩年該還是不該?老師貶低四大發(fā)明事件始末

2019-08-24 14:24:15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俠客島

  電子科技大學

  輿情

  人文學科的一大特點,即是其價值評判機制的“復雜”。

  唐詩誰不會背上一二十首?康熙乾隆的故事誰不能講上幾個?孔子孟子韓非子誰不曉得?但要想深入就難了,而且要命的是,標準并不劃一——數(shù)學上,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但李商隱的《無題》到底是什么意思?人言言殊。

  因此,文科教育重在啟發(fā),重在碰撞,至于碰撞出什么奇思妙想、古靈精怪都沒關系,只要言之成理就是收獲。

  照本宣科的老師,組織的考試容易通過,但學生學不到新東西;喜歡在課上討論,給學生提供新思路、新想法的老師,往往能讓學生的大腦真正動起來。對于當下的情形而言,后者無疑是少的;也正因其少,更應該大加鼓勵。

  古史辨派的領頭人顧頡剛,上課時就怕學生沒有想法,特別喜歡學生跟自己辯難。一有這樣的學生,他就鼓勵其把想法落在筆端,找材料去寫成文章。尤其有一點,顧頡剛會把自己和某個學生的私下討論印成講義,發(fā)給班上所有同學,大家一起討論,集思廣益。

  這就相當于顧頡剛把和學生的聊天記錄公之于眾。如果哪個學生對其不滿,完全可以把這白紙黑字拿出去宣揚他是學閥。但如是挾私報復之下,恐怕不是師德有虧,而是要嘆一句學生“太過聰明”。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zhaoy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nèi)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