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wǎng) > 生活百科

冬至全國各地吃什么?冬至各地食俗匯總簡介

2019-12-20 15:04:35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冬至節(jié)氣在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可見冬至吃餃子對北方人來說有多重要。在北方冬至吃餃子還有很多不同的餡可供選擇,不同餡的餃子對養(yǎng)生保健也有著不同的功效。南方很多地區(qū)的人會在冬至當天吃湯圓,“圓”意味著“團圓”,象征著家庭美滿,合家團圓的意思,用糯米粉制作而成,湯圓做好后,會先祀神祭祖。那么除了吃餃子和湯圓以外,全國各地過冬至還會吃什么?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了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一起來了解一下。

%E9%A5%BA%E5%AD%90,%20Rissole,%20%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7%9A%84%E4%B8%AD%E5%9B%BD%E9%A3%9F%E5%93%81,%20%E4%B8%AD%E5%9B%BD.jpg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

  據(jù)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于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據(jù)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藥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并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E5%85%83%E5%AE%B5,%20%E6%B9%AF%E5%9C%93,%20%E5%82%B3%E7%B5%B1,%20%E6%89%8B%E5%B7%A5,%20%E5%86%AC%E8%87%B3,%20%E7%AB%B9%E8%83%8E.jpg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zhaoy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

今日冬至朋友圈說說祝福語發(fā)什么?冬至暖心朋友圈說說祝福語文案

今日冬至朋友圈說說祝福語發(fā)什么?冬至暖心朋友圈說說祝福語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