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

時間:2012-08-23   投稿:wyf   在線投稿:投稿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題記

  這句是納蘭性德寫的,納蘭字容若,又名納蘭容若。很多人的空間里都有前半句,不知道他們是什么心情寫上去的,只是為了所謂詩詞雅興還是真的理解其中的千絲萬縷。思修課不上,整個下午我都在尋找那些過往的痕跡,在Google上看納蘭性德的生平,真的是個才子,少有的才子。記得高中的時候小利姐讓我們?nèi)タ醇{蘭的詩,寫的很美。當時覺得只是語文老師習慣的說法,沒有去看,沒有去找,現(xiàn)在覺得真是后悔,老師的話該聽的……納蘭性德以詞聞名,他的詞哀感頑艷,有南唐后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讀!每個人是平等的,納蘭才氣蓋過眾人,卻不能永久,僅活了31歲。文獻中有講,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里,研究界只關(guān)注社會性而忽略藝術(shù)性,認為納蘭容若的詞,或?qū)憪矍榛驅(qū)懹亚,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筑,也沒有哪一首關(guān)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xiāng)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nèi)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其實我覺得如果詩都是愉悅的,那就是最悲哀的,一個詩人只有在悲傷的時候,才能寫出那些千古絕唱,并不是絕對的,李白不也流芳萬世!但是那些意蘊完全不一樣,李白太高傲,高傲的讓人覺得遙遠而寒冷,我一直覺得他跟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并不是在否定他的造詣。而納蘭卻不一樣,納蘭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的代表,家族因封建貴族制度而世代為官,并一度位極人臣,那種家族所賜的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不是李白所能及的。每每提及納蘭,總有人提到那首《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別是凄涼。往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谷風光。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云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這是怎樣一種景象,誰能解?大概唯獨能體味的是那種悲愴,那種凄涼了…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