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郭臺銘身價逾400億 從“塑料小哥”到“代工之王”

2019-04-19 10:55:01來源:網易新聞

768ab125ly1g26gyunhyfj20bn064gmc.jpg

  原標題:"代工之王"郭臺銘:身價逾400億 偶像是成吉思汗

  四海網訊 郭臺銘做出了選擇。據《人民日報》報道,4月17日下午,郭臺銘宣布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

  出生于1950年的郭臺銘今年69歲,他的社交媒體狀態(tài)還停留在前一天,他寫下一長段文字,記錄自己關于選舉的想法,文末寫到:“聰者-稍安勿躁覓梁棟。智者-三思謀定而后動。明者-和平運轉帶解凍。我現在正在思考我應該做聰者、還是智者、還是明者。”

  不知這次,郭臺銘對自己的評價,是聰者、智者、明者中的哪一類。

  有人說,哪里有肉,哪里就有猛獸,哪里有花,哪里就有蜜蜂,哪里有機會,哪里就有郭臺銘。

  而如今郭臺銘宣布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是在謀求華麗轉身,還是看到了新的機會?

  此前,媒體一度傳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將辭去董事長”。而富士康已于當天辟謠。當時就有郭臺銘會不會參選的猜測。

  從“塑料小哥”到“代工之王”:身家77億美元成臺灣首富,每一個年代的爆點基本上都切入了

  郭臺銘是臺灣首富,也成為本次參選候選人中最富有的一位。

  福布斯2019全球富豪榜(截至4月17日20:00)數據顯示,鴻海精密創(chuàng)始人郭臺銘身家高達77億美元,位列世界213位,同時為中國臺灣地區(qū)企業(yè)家的首位。

  提及郭臺銘,給蘋果公司等代工的富士康是與其伴隨的標簽之一,而其在港澳臺等地區(qū)布局的公司遠不止富士康,中國臺灣的鴻海集團是郭臺銘最主要的資產,除此之外,郭臺銘還在香港和國內擁有多家上市公司。受其參選的消息提振,截至17日收盤,富智康集團大漲28.18%,鴻騰精密科技漲9.95%,工業(yè)富聯漲停,云智匯科技上漲9.30%,訊智海漲幅接近17%,其身價較前一日上漲近10億美元。

  在成為代工大王之前,一切似乎源于偶發(fā),祖籍山西的郭臺銘頗有晉商的闖勁兒。

  1974年2月,24歲的郭臺銘拿著母親郭初永標會(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信用融資行為)得來的20萬元新臺幣的一半,和朋友合資成立了注冊資本為30萬元新臺幣的“鴻海塑料企業(yè)有限公司”。

  23歲靠著借來的幾千塊創(chuàng)業(yè)時,郭臺銘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場還要連軸轉,實在撐不住,才把電話簿當枕頭,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來接著干。

  他在回顧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史時說,“現在好像有句話,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存這種心態(tài),我隔天就打斷他的腿”。

  第二年,因無法量產和穩(wěn)定交貨,其他成員決定拆伙,逐一退出。郭臺銘隨后又向岳父借款70萬元新臺幣,將公司更名為“鴻海工業(yè)有限公司”,該公司租廠房、找訂單、買原料、管生產,皆由郭臺銘一手包辦。最初生產塑料成品加工。1976年,鴻海注冊資本擴增至50萬元新臺幣,開始從事“電視機高壓陽極帽組件”的加工制造。

  據公開資料,賺得第一桶金后的郭臺銘也面臨著一些誘惑。當時有土地掮客找到郭臺銘,讓其投機一塊土地。當時正值原物料短缺,不少商人都在囤積居奇,準備賺快錢。面對誘惑,經過兩周的考慮,郭臺銘選擇購買設備,成立模具廠。而模具廠蓋好不到半年,當初那塊土地的價格已翻了三倍。不過,郭臺銘認為,自己是以一個工業(yè)經營者的心態(tài)做出的決定,看得比較長遠,想把公司基礎打好。他知道,生產的模具好不好,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臺灣經濟飛速發(fā)展,不少人做起了炒房炒地的生意,已擁有百萬資本的郭臺銘在捫心自問后,選擇了從事長久的工業(yè)。1982年,鴻海正式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yè)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至1600萬元新臺幣,決定從“制造導向”轉向“市場導向”。

  1983年,看準了全球個人電腦時代開市后,郭臺銘依靠其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中心,開始打造“連接器王國”,進入計算機產業(yè),公司注冊資本擴增至4800萬元新臺幣。

  1985年,郭臺銘在美國設立分公司,并創(chuàng)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他只身前往美國爭取電信客戶訂單。日后回憶時,郭臺銘記得當時一天只吃一頓飯,兩個漢堡連吃三天也會是常有的事。在這之后,鴻海精密又被稱為富士康科技集團,開始承接臺灣地區(qū)以外的代工訂單。1988年,郭臺銘考察深圳投資環(huán)境,并在寶安區(qū)建立了其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

  決定進入IT終端代工后一年,也就是1991年,鴻海精密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五年后,公司營業(yè)額破百億元新臺幣。1999年,郭臺銘一口氣收購了華升、廣宇等企業(yè),進行逆向整合,鴻海精密由地區(qū)性大廠發(fā)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世界級集團。

  1998年,現任蘋果CEO的庫克開始擔任運營主管,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頓蘋果的制造和銷售網絡。由于當時成本難以控制,生產周期也不理想,庫克考慮代工。2000年,鴻海接手生產iMac,而當時鋁材質的供應鏈在中國,蘋果便將目標鎖向了中國和富士康。iPod mini等產品隨后也為富士康生產。這一年,鴻海精密市值突破1千億元新臺幣。

  2000年后一段時間,互聯網泡沫破裂,富士康此時呈現了兩種動物的特質:一方面,在商場上以“快、狠、準”布局,顯露狐貍的智慧;另一方面,富士康早已是橫跨3C(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的跨國巨頭,充滿虎的威力。2005年,富士康首次擠入《財富》全球500強,位居371位。鴻海精密總市值突破1兆元新臺幣,郭臺銘被業(yè)界譽為“成吉思汗”。

  期間,富士康并沒有停下投資的腳步。2002年,富士康投資創(chuàng)立群創(chuàng)光電公司,進入液晶顯示面板制造領域;2003年,收購芬蘭公司擴大手機機殼生產;2005年,打包手機生產的富智康集團在港交所上市;2006年,收購數碼相機代工廠普利爾科技;2009年,收購奇美光電,與群創(chuàng)合并后,成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供貨商。

  “主要是因為富士康在每一個年代的爆點基本上都切入了,云計算、通訊設備、智能終端,一直到最近我們做工業(yè)互聯網。而工業(yè)互聯網會引爆到人工智能,也會牽涉到大數據。”富士康工業(yè)互聯網董事長陳永正解釋“富士康”的成功時說,“基本上每個爆點上,富士康集團能夠很迅速的切入這個爆點,我覺得這是我們在智能制造產業(yè)發(fā)展上面所倚靠的,就是在過去這些年,我們能夠不斷的累積新的領域、新的關鍵技術,富士康集團因此實現50倍的成長。”

  踏準鼓點的郭臺銘曾言,臺灣的產業(yè)結構需要調整,臺灣產業(yè)必須快速升級。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