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思想感情及寫作背景(2)

時間:2012-07-24   投稿:maxiaoling   在線投稿:投稿

  【寫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xù)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歷史記載比較少,按《杜甫傳》看來,他的妻子姓楊,是司農(nóng)少卿楊怡的女兒。

  他有兩個兒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鳳兒,安史之亂才出生。隨后舉家流離,均到過四川,后面到川東,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楊氏無奈何,變賣衣物,買了棺木,草草成殮,帶了宗文、宗武,幾個姨姑,把靈柩送到岳陽。又把坐的船賣掉,才在當?shù)孛銖姎浽。后來宗文、宗武雖然成長,但是進身無路,家道還是那么窮困。直到宗武的兒子嗣業(yè)長大,長年焦勞,費了不少事,求了許多人,才繼續(xù)先人之志,把杜甫的靈柩送到洛陽愜師。這時楊氏已早病死,嗣業(yè)才得把祖父母的靈柩合葬在首陽山。離開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安史之戰(zhàn)】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zhàn)爭,是唐中葉朝廷中央集權(quán)與地方割據(jù)勢力分權(quán)的一場統(tǒng)治 階級內(nèi)部權(quán)力再分配的斗爭。這場戰(zhàn)爭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史朝義兵敗,前后長達8年之久,中經(jīng)洛陽之戰(zhàn)、常山之戰(zhàn)、 太原之戰(zhàn)、睢陽之戰(zhàn)、河陽之戰(zhàn)等重大戰(zhàn)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亂結(jié)束。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